“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安德鲁·卡内基的传记作者W.克拉斯曾这样说。出生于清贫的纺织作坊家庭的卡内基,在密西西比河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厂,也因此成为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一个首富。
100多年后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的当天,在上海宝山区月浦以东的滩涂上,一根桩“咣”地一声落下,一个设计规模为年产钢、铁各600万吨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下称“宝钢”),也成为建国以来最大的工程立项。
当时,我国钢铁工业虽然已具备一定基础,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1978年那年,我国的钢产量也只有3178万吨。
31年过去了,恍如烟云。当年那个立在滩涂上的钢铁厂,已经由一个“新生儿”经历了新建、扩建、重组、改造等种种历练,成为中国钢铁业的领袖,并跻身世界钢铁巨头行列。而我国的钢产量也达到了2008年的5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大产钢国。
日渐强大的背后是深谋远虑,宝钢的31年,承载了中国钢铁业实现现代化和先进化的所有梦想。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指出,宝钢30多年的改革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的典型代表,在引进消化基础上不断推进自主技术创新,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宝钢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艰辛的探索和稳步推进的历史进程。
争议中诞生
在宝钢立项前,我国的钢铁生产曾出现了十年起伏、十年徘徊,加上管理混乱,使得1976年钢铁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1966年相比出现大幅度下降,钢铁工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文革”以后,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日本去考察,发现日本的钢铁工业确实先进,于是决定要在上海建设一个既能炼铁又能炼钢的全流程钢厂,这就是后来建成的宝钢。
宝钢的建设,也的确打破了中国钢铁企业此前的一系列固有模式。其最初纵横18平方公里的厂区是依港口而建的,在黄浦江上有一个延伸到江中1600米的宝钢主原料码头,当时能停泊数万吨级货轮。而当时称得上是宝钢“老大哥”的鞍山钢铁集团等传统钢厂,要么是依矿山、煤炭资源而建,要么就在市区,因此单纯是宝钢的选址问题,就曾引起业界的质疑。
争议的焦点除了说上海没有铁矿石、没有煤,对于花那么多钱引进国外技术更是不理解。
在当初宝钢开工建设之时,宝钢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项目,一期、二期工程投资300亿元,设备全套引进,工厂整体由国外设计,而像攀钢这样的老厂,装备都是国内造的。
“一个企业能引出这么大争论,国内之前从没有过。”时任宝钢工程建设总指挥的黎明感慨地对CBN记者说,他认为,上海虽然没有铁也没有煤,但是上海沿江近海,水路交通非常便利,无论是原料进来还是产品出去,都很便利。而且上海有工业依托,钢材消费的市场就在这里,运距近。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以后,靠近市场建厂就非常重要了。
而对于引进国外设备来建钢厂,黎明认为,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赶上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水平,必须引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先进装备,这也是宝钢建成后即能生产高档次产品,并在最短的试生产后,达到并超过设计水平的重要原因。
“但宝钢也不是单纯只会买,而是引进的同时就注重消化吸收和国产化。”黎明介绍,宝钢工程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一期的设备由国内生产的占12%,其他的设备和技术都是国外的,整个钢铁厂的总体设计也是国外的;到了宝钢二期,设备国产化就做了50%,但图纸都是国外的;而宝钢的三期工程,国内生产的设备占到了80%。
在围绕要不要建宝钢争议纷纷的1979年,邓小平在当年9月份的一次会议上高瞻远瞩地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事实也证明了邓小平的话。宝钢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了保本微利。之后,又实现了利税连年大幅度增长。而投产10年后,按国家统计口径计算:国家在宝钢的原始资本增值了1.2倍。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宝钢人曾自豪地算过一笔账:已上交一个宝钢,还掉一个宝钢,又新建了一个宝钢。
由大到强的烦恼
进入“九五”时期第一年的1996年,我国钢产量历史性地突破了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位。
而1996年又适逢国民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性问题,于是企业的兼并重组也就开始起航。
1998年11月17日,以宝山钢铁总厂为主体,吸收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上海梅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这个首例钢铁企业重组当时也不被业界看好,标准普尔更是调低了宝钢资信评级。而时任新组建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的谢企华顶住了压力,开始进行重组后的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还花了8900万美元引进日本新日铁公司先进的管理软件,并把引进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新出了“集中一贯管理”模式。经过6年努力,新宝钢不仅在国内连续数年稳坐第一把交椅,还成为国内竞争性行业中首个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
而在今年国家刚刚公布的《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中也明确指出,支持宝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对国内钢铁业的重组兼并,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钢铁企业,以及若干个产能在1000万~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不过,由于地方钢铁企业归属地方国资委,宝钢等大型钢铁企业跨地区的收购往往遭遇利益归属的尴尬。地方政府担心,并购后巨额税收会不会被抽走,地方企业忧虑,重组后企业地位会不会降低。一个例子是,此前宝钢就曾希望洽购济南钢铁[4.59-2.75%],但步子还没有正式迈出,山东省就急忙将省内最大的两家钢铁企业济钢集团和莱钢集团合并。
让宝钢烦恼的并不仅仅是并购重组的艰难,宝钢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现在的宝钢虽然有了自主创新,但速度和质量毕竟还不如日韩以及欧洲企业,如果宝钢现在再想引进他们的技术,已经比以前难得多。
首钢同样也遇到了宝钢的尴尬。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就透露,当初国家批准首钢搬到曹妃甸去的时候,反应最强烈的是日、韩钢铁公司,他们拒绝提供新技术,甚至连谈判都不许。因为新首钢将成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临海而建的钢厂,无疑,这种交通运输上的优势,将会对更多国际钢铁巨头造成威胁。
而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在关注宝钢,关注钢铁业的同时,想得更远。“建国60年,宝钢31年,作为钢铁业人,在为国家的强大和复兴感到欣喜的同时,还有一种担忧,那就是中国钢铁行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不要成为中国发展的制约和障碍,”徐乐江说,因为钢铁业是污染环境比较大、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大的行业,要和谐的发展,就不能以牺牲环境、耗费能源为代价。“因此今天,钢铁业更要深思的是,以后的路怎样才能可持续的和谐的科学的发展。” |